“爸,这里不能用支付宝!”刘涛一把拉住正准备掏出手机的刘旻资本E家,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。
刘旻愣住了,周围美国人投来奇怪的目光。
一旁的美国媳妇凯瑟琳笑着递过一张信用卡:“爸爸,用这个。”
餐桌上的争论从支付方式蔓延到文化差异,谁也没想到,当刘旻从行李箱取出那个文件袋时,儿子和儿媳的脸色会瞬间变得煞白。
01
刘旻站在波士顿一家咖啡店门口,深吸一口气。
这是他第一次来美国,专程探望在这里留学工作八年的儿子刘涛。
初春的波士顿,风还带着几分寒意。
刘旻跟着儿子和美国儿媳凯瑟琳走进这家装修精致的咖啡店。
“爸,你想喝什么?我来点。”刘涛问道。
“随便,和你们一样就行。”刘旻环顾四周,试图适应这陌生的环境。
凯瑟琳用流利的英语点完单后,服务员报出了价格。
刘旻下意识地掏出手机,想要扫码支付。
“爸!”刘涛急忙制止,“这里不能用手机支付。”
服务员疑惑地看着刘旻举着手机的样子,似乎不明白他想做什么。
“啊?不能用手机支付?”刘旻有些惊讶。
“美国很少有商家接受手机支付,爸爸。”凯瑟琳笑着解释,同时递出一张信用卡。
刘旻尴尬地收起手机,感到一丝不适应。
“我以为发达国家的支付方式会更先进呢。”刘旻小声对儿子说。
“不是先进不先进的问题,是习惯不同。”刘涛压低声音回答。
端着咖啡找座位时,刘旻注意到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在用现金或信用卡支付。
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掏出手机准备扫码。
“在中国,现在连乞丐都收电子支付了。”刘旻忍不住感叹。
凯瑟琳惊讶地睁大眼睛:“真的吗?那太不可思议了!”
“你不知道,中国现在连菜市场的大妈都用手机收钱。”刘旻有些自豪。
刘涛似乎对这个话题不太感兴趣,转而询问父亲的旅途是否顺利。
刘旻点点头,但内心却在思考:为何如此发达的美国,在支付方式上却如此“落后”?
那晚,躺在儿子家的客房里,刘旻翻来覆去睡不着。
时差还没倒过来,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国内。
他想起自己在北京的日常生活,几乎再也不用带钱包了。
早上买早点,摊主竖着一个写有“支付宝”和“微信”的二维码牌。
上班坐地铁,手机一扫就进站。
午餐在公司食堂,同样是扫码付款。
下班路上买菜,老板娘熟练地报出价格,然后说一句“扫码就行”。
晚上跟朋友聚餐,AA制分账也是手机轻轻一点就搞定。
刘旻想起自己65岁的邻居王芮。
那是个典型的北京大妈,退休前是小学老师。
刚开始推广移动支付时,王芮还常来找刘旻帮忙。
“小刘啊,这个支付宝怎么用啊?我闺女说不会花钱就落伍了。”
刘旻耐心地教她注册账号、绑定银行卡、设置密码。
没想到老人学得特别快,不到半年就完全上手了。
现在的王芮,不仅会用支付宝买菜,还学会了在淘宝上购物。
她常常得意地说:“我们这代人与时俱进,不给年轻人添麻烦。”
刘旻自己在银行工作了二十年,亲眼见证了中国支付方式的变革。
从最初的现金交易,到银行卡的普及,再到如今的移动支付盛行。
这个变化用了不到十年时间,快得让人咋舌。
作为银行的业务经理,他清楚地感受到柜台业务的锐减。
过去大厅里排队办理业务的长队已经不复存在。
就在刘旻胡思乱想的时候,手机响了。
是国内好友张岚的视频通话请求。
“旻哥,到美国了吗?一切顺利吗?”张岚的脸出现在屏幕上。
“挺好的,就是有点不适应。”刘旻苦笑。
“哪方面不适应?”张岚问。
“你猜我今天想用手机支付,差点闹出笑话。”刘旻说出自己的尴尬经历。
张岚哈哈大笑:“我去年去欧洲旅游也是,带了一堆现金和信用卡。”
屏幕那头的背景似乎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资本E家。
“你在哪儿?不是在北京吗?”刘旻问道。
“我来贵州旅游了,现在在一个小山村。”张岚回答。
“那边条件怎么样?能用手机支付吗?”刘旻好奇地问。
“当然能!我刚刚还用支付宝买了当地的土特产呢。”张岚得意地炫耀。
“村里的小卖部、农家乐全都能扫码支付,比我想象的方便多了。”
刘旻感叹中国移动支付的普及速度和广度确实惊人。
挂断电话后,他再次思考:为什么中国人都用手机支付,而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却无人问津?
第二天晚上,刘涛和凯瑟琳在家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。
餐桌上,凯瑟琳问起了中国的生活。
“听说中国现在几乎不用现金了,是真的吗?”她好奇地问。
“是啊,我已经很久不带钱包了。”刘旻点点头。
“那银行卡呢?”凯瑟琳继续问。
“也很少用了,大部分时候手机就能解决一切。”刘旻解释道。
凯瑟琳若有所思:“在美国,我们更信任信用卡和现金。”
“信用卡可以积分、返现,还能记录消费习惯,很方便。”
刘涛附和道:“而且美国的信用体系非常成熟,信用卡使用率很高。”
“但手机支付不是更方便吗?”刘旻不解地问。
“便利不等于安全。”刘涛喝了口红酒,语气变得认真。
“爸,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中国的移动支付发展这么快?”
刘旻放下筷子:“因为便捷啊,大家都喜欢用。”
刘涛摇摇头:“是因为政府强力推动的结果。”
“什么意思?”刘旻皱起眉头。
“中国的移动支付能这么快普及,背后有政策推动的力量。”刘涛说。
“美国人珍视个人隐私和自由选择,不喜欢被强制改变习惯。”
刘旻感到一丝不悦:“谁说是强制的?明明是市场选择的结果。”
“人们用手机支付是因为真的很方便,没人强迫。”
凯瑟琳插话道:“但这样一来,政府和大公司不就能掌握所有人的消费数据了吗?”
“这在美国会引起很大的隐私争议。”
刘旻摇头:“你们想太多了,普通人关心的是便利性,不是这些。”
“那安全问题呢?”刘涛反问,“如果手机丢了或被黑客攻击怎么办?”
“手机支付都有密码和生物识别保护,比你随身带现金安全多了。”刘旻反驳。
“银行卡被盗刷还能挂失呢。”刘涛不甘示弱。
“手机支付账号也能冻结啊。”刘旻有些激动。
凯瑟琳试图缓和气氛:“每个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和习惯,都要尊重。”
刘旻深吸一口气:“我只是觉得奇怪,为什么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,反而在支付方式上不如中国先进。”
“先进?”刘涛冷笑一声,“爸,你别被表象迷惑了。”
“美国的金融体系和信用体系是世界最成熟的,中国还在学习阶段。”
刘旻感到被冒犯:“你在国外待久了,就看不到国内的进步了吗?”
餐桌上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。
凯瑟琳试图转移话题:“对了,我们最近在考虑买房子。”
“是啊,波士顿的房子挺贵的。”刘涛附和道,但语气中有一丝不自然。
“那你们申请房贷了吗?”刘旻问道。
刘涛和凯瑟琳对视一眼,有些尴尬。
“我们申请过,但是...”刘涛欲言又止。
“但是什么?”刘旻追问。
“没什么,就是流程比较麻烦。”刘涛敷衍道。
刘旻注意到儿子语气的变化,但没有继续追问。
凯瑟琳再次尝试转移话题:“您觉得我做的这道糖醋排骨怎么样?”
“很好吃,你学得不错。”刘旻礼貌地回答,但心里已经有了疑问。
晚餐在略显尴尬的气氛中结束了。
02
第三天,刘旻提议一家人一起去附近的公园散步。
春日的阳光温暖而不刺眼,公园里樱花初绽。
刘涛和凯瑟琳牵着手走在前面,刘旻跟在后面,默默观察这对年轻夫妻。
走着走着,凯瑟琳接到一个电话,走到一旁去接听。
刘旻趁机和儿子聊天:“你们真的准备买房子了?”
刘涛点点头:“嗯,一直在看房,但还没找到合适的。”
“房贷的事情都安排好了吗?”刘旻试探性地问。
“差不多吧。”刘涛的回答有些模糊。
刘旻决定直接问:“利率多少?首付准备了多少?”
刘涛显得有些不耐烦:“爸,美国这边的情况和国内不一样。”
“你不用操心这些,我们自己能处理好。”
刘旻有些受伤,但没有表现出来:“我只是关心你们。”
凯瑟琳打完电话回来,脸色有些不好看。
“怎么了?”刘涛关切地问。
“银行又来电话了,说需要更多的材料。”凯瑟琳低声说。
刘涛的表情变得严肃:“我明天去银行问问。”
刘旻假装没听见,但心里已经明白了什么。
回到家后,晚餐的话题又回到了支付系统的差异上。
“中国的移动支付普及,其实是因为中国原本的银行卡和信用卡系统不够完善。”刘涛说。
“所以才会有这种后发优势,跳过了信用卡时代直接进入移动支付。”
“但美国的信用卡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了,没必要改变。”
刘旻反驳道:“这不是落后和先进的问题,而是适应性的问题。”
“中国的移动支付解决了实际问题,让生活更便利了。”
凯瑟琳插话:“但美国的信用体系确实是世界领先的。”
“信用评分能决定你的贷款利率、租房资格,甚至工作机会。”
刘涛点头附和:“是啊,美国的信用体系非常完善,很难被取代。”
就在这时,刘涛的手机响了。
他看了一眼来电显示,脸色突然变得难看。
“我去接个电话。”他匆忙离开了餐桌。
凯瑟琳的表情也变得紧张起来,目光不停地往刘涛离开的方向瞟。
刘旻注意到这些细微的变化,但没有说什么。
过了几分钟,刘涛回来了,脸色铁青。
“怎么了?”凯瑟琳小声问。
“还是那件事,银行又拒绝了。”刘涛低声回答,以为刘旻听不见。
“为什么?我们的材料都提交了啊。”凯瑟琳急切地问。
“他们说我们的信用评分不够高,需要更多的担保。”刘涛叹气。
刘旻装作没听见,但内心已经明白了一切。
“你们在说什么?”刘旻故意问道。
“没什么,工作上的事。”刘涛敷衍道,然后转移话题。
“爸,你刚才说到中国的移动支付,我其实还是觉得...”
“你们的房贷被拒了,是吗?”刘旻直接打断了儿子。
餐桌上瞬间安静下来。
刘涛和凯瑟琳面面相觑,神色慌张。
“你...你怎么知道?”刘涛结结巴巴地问。
“我刚才听到了。”刘旻平静地说。
餐桌上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尴尬而紧张。
刘旻缓缓起身,走向自己的房间。
刘涛和凯瑟琳紧张地对视一眼,不知道父亲要做什么。
刘旻从行李箱中取出一个牛皮纸文件袋,然后回到餐桌前。
刘涛和凯瑟琳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。
“爸,你...”刘涛的声音有些发抖。
刘旻把文件袋放在餐桌上,平静地说:“美国的信用体系真的比中国先进吗?”
“为什么你们连房贷都申请不下来?”
刘涛和凯瑟琳不安地看着那个文件袋。
“爸,你这是...”刘涛的声音有些颤抖。
刘旻慢慢打开文件袋,取出里面的内容。
刘涛和凯瑟琳惊讶地睁大了眼睛。
财富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